多宝塔碑文大全网

蝉声又鸣起,带你领略夏天的风情

发表时间: 2024-08-29 08:54

蝉声又鸣起,带你领略夏天的风情

清晨,被窗外一声悠扬清脆的蝉鸣声叫醒,起身查看,竟是一只蝉落到了自家纱窗上,好似是试探,乍一声后停顿,紧接着高一声,低一声,循环数次才渐渐连贯。终于,它像一个动力十足的小马达一样,高声放歌。看着这小小的身体,却释放出大大的能量,记忆中那些与蝉有关的思绪开始泛动……

无蝉鸣,不夏天。唐代诗人来鹄在《闻蝉》中曾云“绿槐阴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道出初闻蝉鸣之惊喜,尽管那稚嫩的声音稍显力气不匀,但作为物候,蝉是夏日最火热的音符,蝉鸣也让人惊觉最热烈的夏天已然来临。

我的童年就是在这悠长火热的蝉鸣声中度过的,“知了叫,暑假到”,每年蝉一叫,期盼的暑假就要来了。蝉叫得最欢的时候也是在暑假,长长的日子,被蝉声激荡得嘹亮又高远。那时候我喜欢和邻里伙伴们,成群结队去抓蝉的幼虫,我们叫它“知了猴”,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乡村孩童文娱活动匮乏的时期,这个项目无疑是所有孩子的最爱,更是一段短暂逃离学校和家长管控的自在时光,若再能收获一些“战利品”,无疑是趣味十足的。

傍晚时分,我们已经四散在树林中,用瞪得溜圆的眼珠仔细搜寻着地上散发着泥土清香的黑色小孔,用手轻轻试探,若是小孔瞬间“塌陷”变为“黑洞”,那一准是目标没错了!这时,我们熟练地拿出铁锨,迅速行动,赶在知了猴逃跑前将其“抓获”,刚被抓到的知了猴与人相视一愣,而后被闻声前来的小伙伴们急切地捧在掌心,上下打量,好似从未见过一般,眼中满是喜爱与羡慕,而后散开继续寻觅新目标,只留下那个它们永远也回不去的家——洞穴。

而后,为了增加乐趣,我们自娱自乐,开始“比赛”,看谁的收获更多,赢者可额外再收获排名低者每人“进贡”的一只。果然,在“竞技”成分的加持下,大家更加卖力了,甚至连晚饭也顾不得了,太阳一落山,就开始行动。直至夜幕越来越深,手电筒只能发出微弱的光,听到远处母亲们的唠叨声和父亲们极具威胁性的巴掌越来越近时,大家才恋恋不舍地往家走,并反复约定明天同一时间老地方集合……

对于爱思考的我来说,这个比赛是难不倒我的,因为我琢磨出一套“秘诀”——手、眼、耳并用,抠深色小黑洞,看地上蚂蚁路径,听干树叶窸窣声,经过数天的实践,果然奏效,从开始的可以搜寻到二十几只,三十几只……到最后一晚能收获近百只,使用的工具也从矿泉水瓶换成废旧水杯,最后是一个小小的油桶,每次拎着这满满一桶知了猴回家,感觉一夏天的快乐都在手中,沉甸甸的。那时,头顶的蝉鸣依旧,夜色中,那嘹亮的长鸣四处流动,八方袭来,盛夏的一切景色仿佛都融入这股声响中,充盈于人的内心

童年时对蝉的幼虫是想要抓捕的乐趣与冲动,成年后则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才晓得原来蝉的幼虫要在黑暗的地下做足四年苦工,才能换来在阳光下短暂生存的三十几日。我的心头不禁一颤,日光下的歌唱竟如此来之不易!所以它才要日夜鸣叫,引吭高歌,它的吟唱是穿破黑暗走向光明的胜利宣言,是歌颂美好与未来的生命礼赞!也是从那时起,我对蝉有了一种敬畏。尤其是自己成为母亲后,对蝉从地下蛰伏到脱壳蜕变,飞向高处迎来曙光的经历更加感慨与动容。

蝉的一生,大多时间都在泥土中度过,但待其蜕变为蝉时却居于枝头、远离浮尘,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终若止水。正因为早已顿悟生之不易,岁月苦短,蝉,才会朝吟晚歌,激情奏响夏日绝唱。

人生如蝉,总少不了起起落落,但在黑暗中怀揣梦想,坚守自我,积蓄力量,涵养品格,用坚毅和努力羽化蜕变,待到时机成熟,才能破土而出,飞向光明,换来阳光下的热烈鸣唱。正如虞世南在《蝉》中所言“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不依赖于外物,凭借自身的努力达到高远的追求。

蝉鸣嘹亮,岁月悠长,眼前这只不知疲倦的鸣蝉,似是每个人用满腔的热情歌唱生命的美好模样。

(王兆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