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宝塔碑文大全网

修内司窑之谜:揭开古代陶瓷的神秘面纱

发表时间: 2023-06-18 16:30

修内司窑之谜:揭开古代陶瓷的神秘面纱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家国社稷面临巨大危机。达官显贵和平民百姓纷纷南逃,朝廷也顾不上汝窑瓷器的烧制。战乱中,窑工仓促熄灭窑火,将瓷窑遗弃,烧制技术也逐渐失传,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正如所有失落的帝王,宋高宗虽一路被金兵追打,一旦安顿必想要匡复正名,何况父兄尚在,好不容易与金人划河而治、建都临安,必先祭祀大典以示正统于天下,于是在这种强烈的渴望下,修内司窑诞生了。

《坦斋笔衡》中有关于修内司窑的详细论证:“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制,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

随着现代对老虎洞窑的深入发掘,修内司窑的窑址也逐渐浮出水面。考古人员回忆道:“在24个瓷片坑中,出土了数不胜数的瓷片。”,历经五年多的整理,一共修复了4000多件瓷器,终于出现了一件决定性的器物,一件刻有“修内司窑”字样的荡箍,证实了老虎洞窑址就是南宋修内司官窑。

首先来看“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毫无疑问,此时南宋官窑便是建立在北宋官汝窑的基础之上的,即所言“袭故京遗制”,两宋皆为皇家自置窑场、老虎洞窑址所发掘的馒头窑形似宝丰清凉寺汝窑的窑炉、窑具和烧制工艺如出一辙,这些很大可能便是哪些跟随皇帝南逃的工匠们所制。

其次是“澄泥为范,极其精制”这段对于修内司窑制作工艺的描述,在出土的标本中,有很多不同的器物,大小、形状却完全相同,且在窑址发现了一些磨具碎片标本,因此“澄泥为范”很可能指的是模制工艺。

再者修内司窑的胎体釉色也与汝窑极为相似,在《格古要论》中有所载:“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无论是釉色、釉质、开片、器型,还地位、价值等等,两者虽有些微差异,却有出自同一家匠师的开片乳浊釉青瓷特征。这种差异仅仅如父子、兄弟一般,外貌虽有不同,却无法掩盖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

最后所谓的“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也在现代发掘中被逐一证实,郊坛下窑址发现的窑炉结构、胎釉特征、装烧工艺及器形上,都与老虎洞窑相同或类似,在工艺上也是一脉相承。最可惜的是在传承过程中技术的遗失,郊坛下出土的瓷片相比老虎洞窑,无论是粉青色的数量还是莹彻度,均大不侔矣,就更加无法与北宋的精品汝窑相比了。

总而言之,修内司窑有着真实存在的证据,无论从位置、占地面积、窑址特征,还是成品的质量,都足以说明它是南宋皇家御窑。而其与汝窑的关系也不仅限于“袭故京遗制”,虽然烧制技术有所遗失,但两者之间的传承关系确是毫无疑问的。

最后,当我们欣赏着这些千年传世的瓷器之作时,不禁对瓷器匠人们心生敬意。他们用匠心独运的技艺,把一个个普通的陶土塑造成永恒的艺术品,成为了一段辉煌历史的见证。这种精湛的技艺和对美的追求,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THE END-

点击头像关注我们

分享更多知识

编辑--吾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