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的芙蓉众所周知,但你知道巴林石的娇嫩吗?——浅谈巴林石的名称

发表时间: 2018-01-24 11:07

以“芙蓉”命名石种,源自颇多。芙蓉花原产于汉地,花大而色美, 多为纤细之美、贞操、纯洁的代言,诸多花色中又以醉芙蓉为淡雅,清秀为最。

三色醉芙蓉

宝石类以芙蓉命名多指粉晶石英,即所谓的芙蓉晶、冰种芙蓉。

芙蓉晶,多产于巴西、美国、马达加斯加等地

1995年左右,在云南绥江、水富、四川宜宾等地发现一种纹理极似大花的奇石,随后被命名为长江芙蓉石。

长江芙蓉石

↑↑↑以上两种芙蓉石分属于宝石与奇石类,稍加说明,以免和后面我们说的芙蓉石混淆。

福建寿山石,产于福州北郊30多公里处的崇山峻岭,矿区巨大、南北长约35公里,其中产量最大的就是芙蓉石。寿山芙蓉产于加良山(月洋山)矿区的芙蓉山,分为上洞、将军洞、半山等几个出处。寿山芙蓉虽然属于山坑,但质地温润细腻、微透明、富有光泽,在寿山石爱好者里芙蓉有数量庞大的受众,故而与田黄石(石帝)并称为“石后”。也是市场运作几位成功的寿山石典型石种。近年来老挝石大量涌入福州石市,笔者数次赴福州市场,高山系的寿山石几乎难得一见,更不用说原来就不多的杜陵、善伯、旗降等石种了。唯有芙蓉石依然有完整而大量的原石交易市场。

寿山芙蓉原石

寿山芙蓉朱砂、结晶芙蓉青

寿山芙蓉桃花、三彩芙蓉

1970年代,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被政府列为三大彩石基地之一,同时期产于当地雅玛吐山的巴林石(林西石)也正式跻身为四大国石之一。巴林石早期定义为叶蜡石,90年代经各方专家考察后确认为高岭石(老挝石、寿山芙蓉石均为叶蜡石)。巴林石石质细润、通透亮洁、色彩丰富艳丽。

巴林石成矿年代仅为数十年之期,并且由于巴林石被迅速推向市场,快速流通,造成巴林石名称混乱的现状。除少部分纹理特征极其明显的石种,如鸡血、福黄、水草、湘竹、鱼籽等,其他巴林石彩冻几乎没有固定名称,造成了巴林石流通过程中的诸多麻烦。

巴林石矿洞的名称比较混乱,早期当地称矿洞为“卧子”,并都以矿洞首任班长名字命名,如刘福卧子(九号矿洞)、斯琴白音卧子、蒙和白音卧子等。这种称呼的缺陷很快就在巴林石进入市场后暴露出来。之后便以矿区的开采编号替代,也就是现在相对比较常见的一、二、三号矿洞的称呼。但这种对矿洞简单命名的方式不但对巴林石命名毫无帮助甚至产生很多负面作用。很难想象我们拿着一块巴林石说:这是“4号洞鸡血”或是“9号洞鸡血”......但实际上巴林石各洞口所出彩石于质地、纹理、色泽上又确有较大的差距,故而今天还有个别石种能够以矿洞名称区分,如“70米(八号洞)”、“360米(七号洞)”。很可惜,由于急于进入市场并快速成长,巴林石丧失了最初这个以矿洞明确命名的机会。

在不得不放弃以矿洞命名巴林石的现实情况下,又出现了以动植物名或自然现象命名巴林石的状况,如鱼籽冻、鸡油红、羊脑冻、薄荷冻、杨梅冻、云霞冻、夕阳红等等,林林总总不下一百多种称呼,其中有些确实比较生动的体现了石质或纹理特点,如水草冻、牛角冻、湘竹冻、鱼籽冻、羊脂冻、瓜瓤冻等。但由于巴林石色彩纹理着实丰富,故而几乎每一方石头都会有个自己的名字,甚至出现很多都是临时起名的现象。初入门者往往一头雾水,难辨东西。

巴林石水草冻、巴林石羊脂白

巴林石鱼籽冻(软籽,硬籽为石钉不可称为鱼籽)、牛角冻

巴林石过去亦有芙蓉冻一说,多指藕粉地的半透明石材。但此类石色相模糊几乎没有芙蓉的任何特点。很多朋友看到这样的“巴林芙蓉”往往大失所望。

藕粉色系的巴林石,这样的”芙蓉“的确感觉名不副实

而其实现在的巴林石除已有公认的名称外,不妨参考福州石商以寿山石代称老挝石的方法,如芙蓉体、杜陵体、善伯体等,比如下面的巴林石:

巴林芙蓉体

巴林紫芙蓉

巴林五彩芙蓉

这体巴林石,通体温润,无细密杂纹,半通透质地。与寿山五彩芙蓉无论质地、颜色都极为接近,更为难得的是刀感也是一般细密,只是不似寿山芙蓉清脆。这体巴林纯净者也多有黄、紫、红等寿山芙蓉常见色彩,但如寿山芙蓉结晶或桃花者未见。由于质地、气色的高度接近,个人愚见,也只有这类巴林石才应以芙蓉命名更为贴切,而不应只是以颜色是否接近芙蓉花色来命名。

喜欢石头的朋友可以到某宝搜索店铺——“秀石坊”